2022年,接替在执掌中化集团6年后,宁高宁两年李明星企业家宁高宁退休,凡荣李凡荣接任了中化集团董事长。改变此前,中化他是接替集团总经理。
在任期内,宁高宁两年李宁高宁重塑了中化集团的凡荣战略和文化,完成了“两化合并”这一历史使命,改变可谓功劳卓著。中化
如今,接替李凡荣上任已经两年,宁高宁两年李他保存了宁高宁时代哪些做法?又为中化集团带来了哪些改变?
主业更清晰
中化集团现在拥有扬农化工、凡荣安道麦、改变安迪苏、中化中化国际、鲁西化工、昊华科技、埃肯、倍耐力、中国金茂等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涉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多个业务领域。
李凡荣认为,面对化工行业周期性萎缩和主要产品价格下行等挑战,中化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聚焦核心业务。
聚焦哪些核心业务?剥离哪些非核心业务?这些问题对李凡荣来说至关重要。
中化能源是中化集团能源业务的核心平台。作为石油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中化能源利用其物流和贸易优势,在海外持有上游资源,浮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中化能源在油气领域的发展曾一度陷入停滞。其在油气贸易方面的进展较少,而在新兴的天然气贸易领域的布局也相对不足,导致许多贸易人才分散到各个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化能源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进行多元化发展,业务不仅包含石油贸易、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化仓储、油品销售,还包含园区建设、能源互联网等。
李凡荣接任后,中化能源连续签订了长期协议,致力于重振其贸易地位。中化集团与切尼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17.5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协议中的长期购置量将从每年90万吨逐渐增加到180万吨。同时,中化能源还着力拓展哥伦比亚、巴西、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油气合同区块,其可采储量接近8亿桶油当量。
与此同时,中化国际也在逐步清理和退出那些不符合公司战略转型要求的业务和低效项目。2022年11月16日,中化国际发布了《关于全资子公司出售资产的公告》,发布打算将旗下天然橡胶业务平台公司合盛集团36.00%的股权以约1.8亿美元的交易对价转让给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举措标记着中化国际在向以化工新材料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主业聚焦战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出售完成后,中化国际全资子公司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合盛集团的股份比例降至29.2%。
目前,中化国际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经过几年的集中建设和培养,已经开始逐步展现出业绩。2022年和2023年,中化国际的营收分辨实现了430亿元和542亿元,相较于2021年实现了翻倍增长。
中化集团在非主业方面做“减法”,在主业方面做“加法”。通过新建项目、业务整合等多种措施,正朝着以化工新材料、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主导,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环境科学为支撑的方向转型。
例如,圣奥化学、扬农集团等公司正在布局聚合物添加剂、化工中间体、工程塑料等业务领域。中化能源旗下中化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22年12月23日在雄安注册设立,该公司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业务为基础,在氢能、光伏等多领域开展业务探索,持续开展高低游产业链布局。
发力生命科学
宁高宁很重视地产业务,曾在华润和中粮地产品牌发展中担负关键角色,并亲自负责了华润的“万象城”和中粮的“大悦城”项目。
在中化集团的历史上,中化集团董事长兼任中国金茂董事长也是一个传统。宁高宁参加中化集团后,也曾担负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6年时间。
而李凡荣担负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不到1年时间。2023年4月28日,他辞去了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的职务。随后,也辞去了中化国际董事长职务。
李凡荣选择辞任这两家二级公司董事长并不意味着他不再兼任其他二级公司董事长,因为他仍然是先正达集团董事长。
辞任上述两家二级公司董事长可能意味着中国金茂和中化国际在中化集团内部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两化合并之前,中化的战略定位是“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为引领的创新型综合性化工企业,涵盖地产和金融的有限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合并后,其战略描述变成了“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是全球规模领先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在当前的板块结构中,生命科学(先正达集团)位于首位,而石油化工排在第三位。尽管没有官方声明,但在当前的板块结构中,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已经成为中化集团的核心主业。
这一变更主要是由这些板块的净利润所决定的。
近年来,中国金茂的净利润出现了波动,净利润从2018年的73.77亿元降至2023年的-68.97亿元。2023年财报也显示,扬农化工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2.76%,鲁西化工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74.05%。
但先正达集团的业绩表现强劲,2020年、2022年净利润分辨是:88.24亿元和114.06亿元,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些业绩的增长可能得益于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也可能得益于先正达集团自身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成本把持方面的努力,但也得益于中化集团把大批资源和资金投向了先正达。例如,2023年中化集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先正达集团IPO过会。
面对净利润格式的变更,李凡荣选择的是顺应趋势,重点抓住生命科学这一周期性机会。
人事大调整
随着中化集团进入“李凡荣时代”,李凡荣的果断决策和前瞻性战略眼光逐渐浮现。他上任后的首要行动是对人事职权进行大幅度调整,以应对公司近年来产品销量持续下滑和转型过程中的挑战。
这里有一个背景。
早年,中国金茂和中化能源在中化集团内部曾经拥有较高的地位。在高峰时期,它们能够为中化集团每年贡献超过100亿元的净利润,占集团净利润的80%。
当时,中化集团对中国金茂和中化能源采用了较多的放权式管理。
然而,近年来行业广泛下行,公司财务表现承压,对母公司的利润贡献也显著降低。李凡荣选择了“动”人。
在中国金茂方面,“老中化”与“老金茂”共同构成了新的领导团队。董事长张增根自1993年毕业后就参加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位在中化内部成长起来的干部,深受集团信任。张增根丰富的人力、风控、安全和党委工作经验,有助于金茂梳理管控体系,确保公司长期稳定运营。
首席执行官陶天海自2000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参加了中国金茂,是金茂内部培养起来的干部,并且在业绩上名列前茅。这位经验丰富的“老金茂”具备引领公司逆势突围的能力。
在中化能源方面,面对业绩下滑的局面,在新能源领域经验丰富的陈成敏被任命为董事长。自参加中化能源以来,陈成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新能源技巧,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等。这些新能源技巧的广泛应用,正在为中化能源贡献新的利润。
李凡荣在人才选拔上有自己的标准。仔细研究他的职业生涯,可以发明他拥有在能源行业丰富的一线管理经验。他自1984年起在中海油工作长达38年,其中有17年是在基层度过的。因此,在人才选拔上,李凡荣非常看重具有实践经验和基层工作背景的人才。他经常在内部强调:“要汲取实践力量,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履职尽责,善于总结思考,善于笃定钻研,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扎基础层一线,汲取国民群众力量,把基层一线作为锻炼成长的大学校。”
除了上述两家公司的高层都拥有一线管理经验,李凡荣选择的鲁西化工董事长王力刚也曾长期在一线工作,曾任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并兼任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变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编辑:王星)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iamenglingshi.com/news/28e8990935.html